369738.jpg

Führer

GF  2017-03-12 02:24
(Malo esse quam videri bonus.)

关于幼稚

毕业快两年了。
回顾了自己思想上变化的历程,观察了同龄人的思想变化,我开始思考什么是幼稚。
我不得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:我曾经嘲笑别人的”幼稚“,而那时的我在如今看来,实在幼稚得可笑。
在一番思索后,我发现,人的思想并不总是在进步的。
有些人随着年龄改变了思想以后,新的思想相对于旧思想未必是前进和上升的,还有可能是平行的,甚至可能是倒退的。
一切变化只不过思想的位置从一边换到了另一边,就像是撸管从一只手换到了另一只手,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。
他们总是这样,总是像一个稍微长大了点的孩子,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带给他的并非是智慧,而是自负和狭隘,是对和曾经的自己相似的人的鄙视,是和有着相同立场的人间的互相催眠和抱团取暖。
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宗教式的氛围,他们并不思考,只是在同类人的赞美诗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信仰,因为这样能祛除自己的愧疚,仿佛自己所做的无非是践行圣训。
这就是幼稚。
他们的心中评价他人时有一个倒置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,在他们心中,知识导致贫穷和低能,尊严不值一文,只有生理需求大过天。(*尽管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在1982年就被推翻了)
他们有时崇拜权威,有时又蔑视权威。这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,都像是没有思想的芦苇,一切站队只不过是在随风摇摆。
他们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,他们大吹狼性文化,却不知草原上的狼早被人打得几乎灭种。
他们鄙视理想,嘲弄美好,因为在他们心中这些东西像是过了时的玩具,再碰这些东西就会被人当成小孩子,殊不知这正是他们心中仍是一个小孩子的证据。
这就是幼稚。

最后引用一段周国平说过的话:
”许多人所谓的成熟,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,变得世故而实际了。那不是成熟,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消亡。真正的成熟,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,真实自我的发现,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。“



none.gif

2222k4

B1F  2017-03-12 14:58
转一个从观网上看见的心理学理论
  根据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研究,人类的思维是具有“格式辨认”(pattern recognition)的特点的,人可以在没有明显格式的杂乱无章信息中识别出“格式”来,而且会对格式产生真实的感觉,认为这些格式确实存在于现实之中。这些格式化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,会在人脑中构建出一个“内在现实模式”(internal model of reality),这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,是人自己认为的现实,人相信这个“内构现实”就是客观现实。
  这种思维认识特点既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力量,但也会给人类造成陷阱。其力量是,纷乱复杂的现实世界通过格式化变得易于认识了,人超越了杂乱的现实,发展了创造性,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;其陷阱是,如果人脑构建的“内构现实”是不符合现实的,在“不现实认识”的指导下,人不仅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,还会被导入歧途,跌入陷阱。要想避免陷阱,需要对头脑中形成的自认为现实的“内在现实模式”进行“现实测试”(reality test),以便否定“不现实认识”,从而构建更为符合现实的“内构现实”。
  否定头脑中的“不现实认识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为人类的大脑具有对“内构现实”灌输“意义”和“情绪”的功能,那些自认为是代表现实的理念一旦形成,就会被赋予意义,会获得情绪化的感觉,使人对其执着。
  用心理学的“认知失调”(cognitive dissonance)的理论可以进一步解释这种执着现象,因为认知失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,是由于两个互相冲突的信念同时存在而引起的,譬如某人原来相信“地球是平的”,如果新的现实信息形成了“地球是圆的”新观念,此人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的不愉快情绪。人具有强烈的心理需要,渴求摆脱认知失调的不愉快感觉。
  为了克服认知失调的这种不愉快情绪,人很可能会抵制新观念,因为旧的信念已被灌输了意义,已经具有了情绪化的感觉,使人从情绪上不愿意轻易割舍。因此,很多人就会抑制、回避、扭曲对自己信念进行的现实测试,并且想方设法来使自己的信念合理化,以便克服因信念冲突引起的认知失调感。
  心理学家指出,绝大多数的时候(高达95%),人是不能够仅仅凭借理性来改变自己固有的行为,因为那古老而原始的情绪力量太过强大,而进化后期才形成的理性思维,是需要耗费很大的心理警觉和能量消耗才能进行的,因此,人很容易跟着情绪走,只有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,才能抵御情绪的控制。
  关于人类思维的重情绪、轻理性现象,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内曼作过很多研究,他也指出,人往往会受情绪的影响而对自己的理念结论过度自信,以至犯下种种错误。